记录自己独居的这段日子里发生的事情,与所思所想。

我找到了耳朵

  寒假快要结束的那段时间里,我的作息仍然没有调整过来。上一篇里也提到我独居以后作息是如何崩溃的,而由于作息的混乱,白天的学习效率也不尽如人意。

  当然我也尝试过如何调整作息,但是总是失败。巧的是我在某一天晚上,看到了油管上的某个视频:坚持5点起床一年, 我搞懂了早起改变人生的秘密

  简单来说,他提到了要找一个“早起”的目的,然后让这个早起的目的来督促自己早睡。然而我当时并想不出哪项工作能让我有兴致作为“5 A.M. Project”,于是决定暂时拖延这个计划的开始——一般来说这都是失败的前奏。

  然而更巧的是,在他的视频里我又了解到了“播客”这个东西,我从前从来没有注意过听觉上的内容媒体,因为这几年我知道的听觉内容媒体基本都是听书,但是我先入为主的认为听书会破坏阅读的完整性,是与阅读的纯粹体验相矛盾的存在。而我完全没想到还存在这样一种播客的形式。

  于是关闭这个视频以后我就去翻找 podcast,本来是抱着学习听力的目的去找英文节目听的——而这件事我已经失败无数次了。只不过我意外的发现了《昨日之海》这个节目。这是一档文学播客,每一期节目两位主播姐姐都会做一些文本精读。我的注意力瞬间被“文学”这两个字吸引了。虽然我作为一个口头上的文学爱好者,披着虚伪的外套,但我总觉得自己对文学是真的有所盼望的。于是我瞬间脑袋一拍,决定把我的“7 A.M. Project”留给文学了。

  事实证明,接触到播客后,我的生活和思维确实发生了一些改变。


副驾驶

  我依稀记得 chatGPT 很早就爆火过一次了,然而随着西方媒体再一次报道,我又像是重新回到那段时间里一样,又一次看到 chatGPT 的爆火。

  很快,new Bing 就出现了,其他同类产品也相继出现。说实话我对这一系列新事物的出现并不觉得特别,也不怎么愿意参与到讨论中去的。在我的潜意识里这些似乎早就是一个我未来幻想中的一些预设了。一些利用 chatGPT API 产出的二级工具,如 chat paper 等,隐隐约约的,似乎也在提醒着我,这条路走下去真的不会变成等我到了,路就已经到尽头了的情况吗?

  去年 GitHub Copilot 推出的时候,就已经有一股小范围的风潮了,我身边有不少厉害的人向我安利 Copilot,可能是我比较呆板或者说天真吧,我还是觉得需要通过手写代码来实现自己的成长,并且总觉得一旦开始使用 Copilot,就会走上慢慢忘记思考的不归路。

  然而经过一年的洗礼后,我也参与了一些工程实践,发现真的是有一些重复劳动是应当被替代的——我想起了 Copilot,于是落后了一年,趁我还能享受 edu 邮箱的时候,我开通了 GitHub Pro,开始尝试使用 GitHub Copilot。


  我的 ADS(高级数据结构基础)课老师是一个很年轻的老师,可以感觉到他对授课是有区别于老教授的特别激情的,更愿意探究新的方法,也更希望学生能够接受和理解他的阐述。

  第三周上的时候,主题是 Leftist Heaps,在讲完 merge 操作之后他希望我们能自己写一下,就给了我们六分钟的时间来尝试自己写一下。就我个人体验而言,我觉得这个尝试是很酷的,毕竟很多思考就是要实际写过代码才会出现的。而我们边写的时候他就下来看。当时我先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写完了节点的类原型和函数声明,方便之后代码的自动补全,然后就开始在脑子里过大概的逻辑。这个时候老师突然从背后问我你这代码是现成的?然后我一看,发现光标后面已经出现了大段灰色的代码。

  我突然笑了起来,回头和他说:“我还在思考,Copilot 自己帮我写完了。”

  随后他和我后面的某个同学就开始爆笑。


  前几天刚写了上面这些部分,今天微软就发布 Copilot X 了,GPT 4.0 出来之后微软动作真的好大呀。


上有天堂

  小时候语文课本里就写过“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虽然并没有什么具体概念,但这句话就印在脑子里成为一种印象。尽管高中的时候来杭州集训了一段时间,但我将当时的狂风暴雨归为了台风的杰作。然而高中毕业,真正到杭州来求学以后,就发现这句话有至少 1/4 是个骗局。

  我的记性很差,而且习惯于待在室内,所以对宁波的冬和夏已经没有很深刻的印象了,然而杭州的冬和夏则真实地贯彻了寒冷和炎热两字。或许有来自更北方或更南方的人会嘲笑我的无知吧。

  然而杭州气候的可怕并不是因为这些存粹的冷和热,而是在换季时的无常。在春夏,今天穿羽绒服明天穿短袖是毫不夸张的说法。而更可怕的是这种气温的骤变并不是稀疏的,一年两度的,而是在换季的日子里反复无常的。此外,大概是因为临近西湖,学校附近的降水量也充沛的过分而我着实不喜欢下雨天——任何雨中的美景,都不能补偿出门时决心接受潮湿的鞋底的糟糕心情。

  还记得大一有好几次放弃在雨中打伞,抵着直击镜片的雨水冲回宿舍,结果发现和打伞的结果差不多。

  我自认为我最讨厌的事情就是麻烦,而潮湿则是我最讨厌的麻烦。

  这几天一直在下雨,天气又潮又阴冷,出租屋角落里总能看见小水珠挂在瓷砖壁上,让人很不舒服。而衣服又晒不干,开着除湿挂了三天,衣摆还是湿的,让人高兴不起来。


价值源于巧合

  或许是因为不想付诸行动,但又渴望改变,所以我总是毫无节制地反复剖析自己。然而越是思考,越是经历,越是发现自己没有什么真正有竞争力的东西,空谈理想而毫无作为,用固执粉饰慵懒,而后称之为“坚持”。

  “做你自己,然后去承受你为换取个性而付出的代价。”——《力比多记》

  曾经因为这句话买了这本书,但是发现自己无法看懂这本书除了这句话以外的所有部分。到头来我总是带着自己的预设去作品里寻找认同。这不是什么错误,但是并不理想。

  前几天在看课的时候,看到老师提到:单目重建目前的问题就是数据集不够多。于是我感到困惑,多目重建不是已经比较成熟了吗,为什么不能直接拿多目重建的结果与其数据集组合作为新的数据集训练单目重建呢?于是我第一次像组里最厉害的大师兄提出了问题。

  大师兄很快回复了我,告诉我多目重建的结果里含有背景,而这些背景都会影响单目重建。随后他又给我发了一份 PPT,告诉我组里这次 CVPR 刚好有一个相关的工作。然而我当然是看不大懂的,但我总觉得这项工作应当是非常有意义的。

  于是第二天我就看到大师兄在组群里发消息说,这份工作被选为 CVPR 2023 的 highlight 了。也不知为何,突然我就想找人说说这奇妙的巧合,仿佛像是无能者想竭尽全力抓住一切看起来和他有关的成就一般。


想要动笔,但是写下来的东西终归是支离破碎的残章,有些时候想说又说不出,亦或是懒得说。总是羡慕灵动,渴望自由,却最终腐朽,这大概不是我想要的结局,但身体却不自主的靠近。